leica q_leica q3价格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leica q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徕卡q有必要升级固件
2.Leica Q的部分看法与提示
3.徕卡q不是全画幅
4.徕卡q防抖等级
5.摄影初学者能够驾驭徕卡Q相机吗 超级配置物超所值
徕卡q有必要升级固件
题主是否想询问“徕卡q有必要升级固件吗”?有。徕卡发布了针对旗下徕卡Q的固件更新,固件版本为1.1,此次更新针对Q的低感画质有一定提升,同时修复了一些Bug,提高徕卡Q的性能并享受众多新功能带来的好处,以确保可以持久享受相机。
Leica Q的部分看法与提示
可以换。徕卡Q2是一款可以换镜头的相机,它支持若干种徕卡Q系列镜头,如宽角、标准和微距镜头。徕卡Q2是徕卡旗下的一款相机,相机配备了4730万像素全画幅感光元件,同时,它还支持徕卡M、S系列镜头,但使用前要配合相应的转接环,此外,徕卡Q2还有改变镜头焦距的功能,能够对常规镜头和变焦镜头进行改焦,以满足不同拍摄场景的需求。
徕卡q不是全画幅
未完成Q是一台适合退烧的相机。
这是一篇废话有点多的指南。
希望可以打消部分消费欲望。
虽然徕卡公司曾是自动对焦的先行者,但是命运多舛,徕卡的发展路径似乎避开了80年代那波自动对焦浪潮,一众日本相机企业成为了AF的弄潮儿。
21世纪,徕卡与日本的松下公司合作,推出数码相机产品,也开始生产自动对焦机型。这期间的生产,多是一款产品出两个品牌版本,徕卡版本通常在镀膜等细节有些微差距 —— 对于精明的消费者,选择松下(特别是价格上有跳水称号的松下)相比价格高昂的徕卡版本就是一种灵活的做法。
2015年推出的Leica Q,与稍早广受好评的 LX100 / D-Lux Typ-109 不同,并没有松下版本。
徕卡Q配置一枚标称28mm F1.7的镜头,由于最大光圈达到了F1.7,按照徕卡的命名规则,获得了 Summilux 的称号 —— 这个名称一般在开放光圈为F1.4~1.7的徕卡定焦镜头中存在。
作为聊大天的知识基础,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思差不多为『最高级的光』
从市场方面来说,徕卡M口的 Summicron 28mm F2 ASPH 叫价约¥30000,与当时登陆的Q售价接近,所以玩家中有戏称~
Q属于买镜头送机身赠自动对焦。
与多数“常见”的镜头设计不太一样,这枚28/1.7的第一枚镜片的外侧是凹面。金大头先生听闻我“不常见”的说法后,为我展示了他的GR……
有人说该镜头为柯尼卡美能达提供的设计,但是也没有明面上非常确凿的证据……还好英雄不问出处,该镜头(配合机内处理)表现优异,直出jpg都有很好表现。
德国一般习惯用逗点「,」作为小数点 —— 例如 F 2.8 写作 F 2,8 —— 但是在Q上似乎并未传承这种德味,而是用了英语世界通行的句点「.」。也也与徕卡产品新的标识一致。
相比前文提及的Summicron 28/2 ASPH 镜头,28/1.7要大上不少,很大部分要归结于自动化设备带来的。
自动对焦 还有防抖镜片。
仍然均衡。
Leica Q的图像传感器,曾有消息为索尼产品,又有消息表示来自新兴企业 CMOSIS,一家比利时半导体设计企业。
在一次访问中被开发人员否定后,猜测来自TowerJazz (中文多称之为高塔半导体 ),一家位于以色列的半导体企业;这个猜测除了技术参数上的契合外,松下与高塔半导体的合作关系也有很大因素——两者在2014年曾成立了合资新公司。
这枚传感器在Q上最高ISO可达50000,个人感觉到12500直出都是可以接受的。
连拍输出可以达到10fps,当然这其中也有处理器和缓存的功劳。
处理器被称作『Maestro』,而且已经是这款处理器的二代产品;是意大利语的 Master/大师 的意思,徕卡作为一家德国企业用意大利语命名处理器的含义不太明白,不过体会上确实感觉强劲……除了明面上的工作,还包括了镜头瑕疵的校正等工作。
处理器和缓存的功用,其实在 卡西欧的F1 的设计上就已经被提出,但是并没有得到重视。
于是可以观察到一个恶性例子,索尼公司的A7R2 (ILCE-7R II);这台机器的传感器进步盖过了很多缺点,比如写卡缓慢,部分用户认为是卡的原因,但是即便是使用了UHS-I Class3级别的高速卡,这样的连拍等待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好转(后续索尼开始支持UHS-II,但是也不能说根除这样的问题;关于读写速度可以参考)。
徕卡在Q之后的M10上,(相对其他企业)非常激进地配置了2GB的缓存,我并没有用过M10,不晓得缓存带来的改善;另外是M10的主传感器,感觉描述参数上与Q的传感器有渊源,也许后发的M10使用的是Q同款,或者同款的改进型号。
Q的机体主要结构已经采用了镁合金作为材质,顶盖则使用铝。
发布前一年,2014年的Leica TL上已经炫耀过『用一整块铝切出』的工艺了,所以顶盖上又炫耀了一下。
虽然相比其他机型可能使用的黄铜材质(没错,非常保守,但据说也是玩家群体里的一个卖点——露铜),铝和镁已经轻便很多,但是整机仍然保持了640g的重量(对家的RX1R II约507g),对于想作为随身机使用的目的,还是重。
握持,在小型机上似乎一直都不是研究开发重点。
但是NEX-7就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
不过索尼也没有沿用到RX1系机身上,而Leica Q更是如M系机身一样,保持了……飞机场一般的平滑。
虽然描述起来,这种饰皮纹路被描述为钻石纹样,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作为固定镜头的全画幅数码相机,差不多同代的索尼RX1R II,出现在各类关于Leica Q的讨论中。本文无意涉及其他方面对比,不过可以借用 DigitalRev官方Instagram 曾经的对比图。
在Q发布的2015年,出现了关于固定镜头数码相机黑盒子的讨论。
有人发现Q的原始RAW文件来看,该镜头变形很大且不能完全覆盖。
拉扯了若干回合,基本上还是吃瓜看戏的多。
至于不能覆盖全画幅之说,也并不是一些自媒体宣扬的拿APS-C镜头糊弄人。
说完了缺点和争议,补充一下颜色版本。
在刚发布的时候,Q仅提供全黑色机身版本。之后陆续推出了其他配色。
还没整理完
选购这些特别版本的时候要注意一下,Q的背面,也就是面朝使用者的这一面,呈现的配色效果是否和谐,是使用者自己接受度的问题。但是徕卡方面似乎羞于展现。
徕卡的发色似乎一直是自维持的,
不满意徕卡的反差设置,所以在此处改为-1
iso感光度,在数码成像的过去十年里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Q的传感器而言,我可以接受到10000的感光度表现。徕卡的调校来说,在高ISO条件下虽然也有不可抑制的噪点密集情况,但解析为黑白,相对彩色噪声来说,可以接受。
所以在这样的变化下,自动ISO可以接受。
当然,在需要长曝光的时候,记得调回来。
白平衡,可以说是同可变ISO一样,数码优于胶片表现的地方。
Q的自动白平衡表现很准,很多场合你可以放心交给机器自决 —— 但是很准不一定符合你需要的,以及在系列照片里浮动的白平衡也算是后期的麻烦,所以如何使用还根据用户习惯来决定。
右手拇指控制的键,可以支持快速设置,我定义为焦距切换。
徕卡设置的切换度数为35与50,而且似乎是为了向自己历久弥新的旁轴系统致敬,取景并不是像其他数码机型,变焦自动100%区域
左手部的fn也可以进行快速设置,我定义为白平衡 —— 虽然多数情况下Q的白平衡已经十分准确,我仍然希望在特定场景下需要更改白平衡的时候可以更快一些。
需要一提的是菜单,在简体中文菜单中,对应英文菜单的focus,翻译成了焦距,虽然单独拿来说,并不能认为是翻译错误,但是很明显,看图:
对应的,繁体中文菜单此处翻译为对焦。
扯远一些,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于翻译人员拿到的是文本,而不是实体的相机,后面这样的环境里。可以纠正一些模棱两可。
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徕卡公司在复检中并未发现这个问题,并且一直保留了这个错误。
徕卡公司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想法,或者认为大家不会拥有Q以外的机器。至少在APP上,徕卡Q是一个专属的程序。
这个程序的Android版本表现良好,iOS版本却不那么美好。
对于相机内照片的浏览,以现今多数的处理思路——「用户更想马上看到的是刚刚拍摄的照片」
在奥林巴斯上,贯彻了这一思路,根据拍摄时间,倒序排列;
索尼的 PlayMemories 更为狡猾,连接时候会询问是否访问当天照片,限定了照片数量,就大大加快了加载速度。
话说回Leica Q的APP,浏览照片时是默认加载所有,并且按照拍摄日期正序。
如果你是一个用大卡存储卡,并且不爱清理照片的用户,或者说,你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这样在旅行的后期,你发现每次连接选择照片是一个灾难。
更多的关于相机联动的APP的故事,我准备另文撰写。
这块电池也是专用于Q的,BP-DC12型,徕卡内部的产品编号 19 500。
松下公司的DMW-BLC12,与这款徕卡标电池是互换的。
或许我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测,徕卡款的Typ114就是松下FZ1000的换壳版,用的电池一致,所以也让BLC12有了徕卡版;在合作开发Q的时候,根据密度等参数计算选型,发现刚好可以拿过来直接利用,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互换性。
更有意思的是,适马公司的BP-51也是互换的,内部Code 0085126-930394,通常用后面的数字作为货号,不过中国大陆似乎通贩渠道不多,倒是很少这么称呼。
为什么要提及这样的电池互换呢?主要原因是差价,徕卡标的东西一般都便宜不了,而以适马和松下这样的品牌又有很好的品质保证。
这一点在不同渠道也许有不一样价格差体现,比如日本亚马逊,适马就比松下版本电池便宜许多。
也许用FZ1000的用户可以考虑使用副厂/第三方的替换电池,但是对于Q用户,选择松下/适马电池已经有很好的『折扣比例』了,还不用承担副厂电池解码不完全或者极限条件失效等风险。
Q的镜头盖是一种套筒式的结构,做一个便宜点的比方,就是X100那种。
不过也预留了49mm的滤镜螺纹,所以要上49mm的通用型镜头盖也是没问题。
DigitalRev曾在 Instagram里 ,戏谑地互换了Q与RX1R II的镜头盖,挺合适的。
以个人意见来说,推荐应用通用镜头盖。据一些Q机友说,Leica的镜头盖部分存在偏紧或者偏松的情况。
偏松,自然是容易掉;偏紧则会造成镜头盖与镜头部分金属的刮擦。
很谜,松下Lumix,M43的镜头多是46mm口径,这样的镜头盖也可以适配Q的49mm滤镜口径。
以Q这样的定位的机器,多数情况下不太可能去参与离机多灯布光。所以选择一个强劲的小闪光灯是最好的选择。
小型热靴闪光灯的发展里,2014年的 Nissin 日清i40 是一个标杆产品,在紧凑的体积内保持了全功能设计:TTL、跳灯、足够的指数(GN40)以及为视频补光考虑的LED。
徕卡公司应该是注意到了这款产品,其在Q发布后推出的『SF40』,高度类似日清的i40……虽然没有非常严格的验证,但可以不太严谨地说,SF40就是徕卡版i40。
至于那枚『SF26』,相比起来就太水了。高阶的『SF64』……装上去感觉不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卖家会声明其i40是徕卡可用 —— 这其实集中在LX100和FZ1000等机器的徕卡版(Typ-109、Typ-114),因为这些双标机器基本就是松下变体版本,所以热靴定义也采用了松下在43系统沿用的类型。
不过相比日清i40在中国大陆市场不时可见的¥999售价,SF40的定价明显没那么友好,¥3000左右的定价在诸如尼康佳能等都是顶级水准的原厂热靴灯。
另外日清已经发布了更新版的i60,但是徕卡似乎并未跟进;而且说起来对于徕卡用户,也许指数提升这回事并不显得非常迫切,如果有了SF40,也是相当够用。
更新
2018-06,徕卡推出了SF60,看这个名字,还有尺寸,应该就是i60。
此外,还有一款 SF C1 的远程遥控,应该对应日清的Air01。
对于需要隐藏在人群里当一位无名氏摄影师的朋友来说,徕卡的可乐标不亚于江湖追杀令。
所以江湖上自然也有去除徕卡标的业务,甚至徕卡官家自己,也在一些新款M身上配置了低调版的选择。
Q没有低调版,所以找一款3M的胶布就是你最好的选择了。
包包没有什么好推荐的。
『徕卡用户永远在寻找他们的下一个包』,这是真的。
所以没什么好推荐的。
Leica Q - 徕卡官方站点
/photography/leica-q-series/leica-q.html
徕卡Q - 中文维基百科
/camera/dp2_quattro/#/specification
i40 产品介绍 - 日清(香港)
.hk/i40.html
Leica announces SF 60 Flash Unit and SF C1 Remote Control Unit for M and SL cameras
/news/9403001625/leica-announces-sf-60-flash-unit-and-sf-c1-remote-control-unit-for-m-and-sl-cameras
Leica Q and the SF40 Flash pictures
/topic/255423-leica-q-and-the-sf40-flash-pictures/
之乎 于2018-01-31
徕卡q防抖等级
是。
徕卡Q相机是全画幅的,属于紧凑型不可更换镜头的定焦数码相机。镜头为F1.7的28mm镜头。
机徕卡Q在小巧的金属机身内加入了一块2400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同时搭配经典Summilux28mmf/1.7镜头,9组11片光学结构,对焦距离0.17m,可充分满足专业摄影用户对街头、人文、建筑以及风光摄影的需求。
摄影初学者能够驾驭徕卡Q相机吗 超级配置物超所值
百度知道
徕卡q有防抖吗
刘白羊YJ
TA获得超过627个赞
关注
成为第159位粉丝
徕卡q有防抖。
光学防抖是依靠特殊的镜头或者CCD感光元件的结构在最大程度的降低操作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抖动造成影像不稳定。光学防抖技术是在镜头内的陀螺仪
侦测到微小的移动,并且会将信号传至微处理器
立即计算需要补偿的位移量,然后通过补偿镜片组,根据镜头的抖动方向及位移量加以补偿,从而有效的克服因相机的振动产生的影像模糊。佳能的IS系统仅需要极短的时间就可完成IS镜片组的移动,所以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光学防抖技术的代表性厂商是佳能和尼康
。佳能在第一个在镜头中加装了影像稳定系统后,尼康公司也研发了自己的单反
防抖镜头系统,后来佳能公司
又相继在它的其它长焦镜头
也增加了影像稳定系统,加快了其EF系列镜头的防抖化进程。LG不是第一家给镜头添加硬件级防抖的公司,但它是唯家不断在这方面改进的公司。光学防抖系统优秀,OIS+提高了G3镜头在暗光下的表现,消除了手抖
造成的模糊,对摄像模式也大有帮助,让视频文件平滑程度显着提高,特别是在暗处成像效果比许多旗舰要好。
徕卡相机徕卡相机作为德国相机的最佳代表,一直以高水准、高质量而闻名,但是对于摄影初学者而言,到底能否驾驭住它呢?下面我们就从这款相机的各方面配置来一探究竟吧!
徕卡Q相机
徕卡Q采用了镁铝合金材质机身,设计风格是经典旁轴相机徕卡M的精神延续。这款相机售价高达4250美元(约合人民币2.7万元),它采用了2420万像素全画幅CMOS感光元件,28mm f/1.7定焦镜头。不支持机械变焦,也不能更换镜头,但广角和大光圈却给它带来了强大的拍摄能力。
徕卡Q相机小巧的机身
徕卡Q这类相机是非常适合用来街拍,它们机身小巧,十分静音,对焦速度超快,你可以用它快速捕捉到有趣的瞬间,然后把它放进口袋或包里继续前进。
徕卡Q相机高端配置
这款相机虽然身材小巧,但却配备了十分高端的技术和性能,比如360万像素LCD电子取景器。拥有如此高的分辨率之后,用户可通过这块取景器获得精细对焦和生动的场景预览。此外,徕卡Q还配备了一块3英寸的LCD触控屏,从而让用户可以使用手指快速调节设置。
徕卡Q相机高水准配置
徕卡Q支持DNG和RAW格式拍摄,ISO最高可达50000,还可连接配套的应用程序让用户在手机上进行拍摄画面的实时预览和进行远程控制。
徕卡Q相机适合连拍
这款相机的连拍速度可达最高10fps,还采用了升级的自动对焦系统。其光圈和快门速度机械拨盘触感自然,镜头还可通过数码变焦设置在35mm和50mm模式之间切换。机身前方的机械环还可调节至微距拍摄模式。
徕卡Q相机唯一的缺点不支持4K
如果说这款相机有什么欠缺的地方,那就是视频拍摄方面了。它仅支持最高1080p、60fps视频拍摄,不支持4K。考虑到4K正在逐渐成为行业标配,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徕卡Q相机适合特定摄影拍摄
偏爱单反+多镜头组合的一般摄影爱好者可能对于这款能力似乎有些受限的相机有所怀疑,但你可能也注意到了,这类人羣很少会购买徕卡的产品。这款相机是为那些专注于某一种特定类型拍摄、又不想在旅行当中负担太重、同时对拍摄品质拥有超高要求的人羣所准备的。没错,它的价格的确高得让人发指,但在正确的人手中,徕卡Q绝对物有所值。
好了,今天关于“leica q”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leica q”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